危机冲击下的反思: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未来
来源:智信同达咨询   
      鉴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众多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成都智信同达咨询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的历史和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针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关键需要提出部分建议,希望对本地企业应对危机冲击有所帮助。
      种种迹象表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与最近几十年所发生的经济衰退有着根本的不同。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危机很可能并非只是重复过去多次发生的商业周期从顶峰到低谷的调整性转换,而是一次经济秩序的重大调整与重组。其间,可能伴随传统市场经济强国和地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强弱易位,对中国企业来说,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未来的经济体系中,金融杠杆的作用将大幅度减小,部分资本将从依赖高杠杆率的投机性业务中退出,而那些能够真正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高投资回报水平的企业将在经济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随着资本从投机性的金融交易领域转向能源、环保、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领域,有备无患的企业将拥有相当丰富的机会。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跨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中国经济步入大转折、大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21世纪上半叶(2000~2050年)中国经济超长期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美元左右,人均约10万元人民币,经济总规模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二战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赶超型”发展状态,即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产业结构、产值水平、就业状况、城市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加速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中国尚未充分启动的巨大内需市场等潜力因素,完全可能使中国经济目前已呈现出的“赶超型”快速发展状态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将长期存在: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第二,持续的对基础设施大量投资。
第三,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仍将持续。虽然工资水平呈上涨趋势,但中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相对于全球其他低成本地区仍将长期保持。
第四,出口保持强劲势头。2008年,由于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出口额遭受重创,但大多数专家相信,这一变化只影响速度,而非趋势。
第五,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能力。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剧烈的银根紧缩和金融资产缩水,使发达国家经济紧缩,消费下滑。中国的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出口增速显著下降,使持续多年的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凸现出来,幷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暴涨暴跌,严重干扰很多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利润流失甚至重大损失。能源和生态方面挑战众多,尤其是生态环境。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污染对中国经济的破坏约达GDP的3%。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制约。而能源方面,整个中国经济体系的能源效率很低,与德国和日本比较,每1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多5%和7%,未来能源供给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风险因素。

展望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未来

      目前全球经济都在向下走,但我们可能过两年就能往上行。如果应对恰当,危机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将是重大的战略性机遇。全球经济衰退,所有国家都遭到严冬的深寒袭击,但是别人的寒冷程度比我们更厉害,而且他们的棉衣没有厚度。中国不管是财政还是银行还是企业都有很多现金储备,美国很多企业没有现金储备,包括通用汽车这样的大企业甚至现金马上就要断流了。
      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遭受了银根紧缩、资本贬值、生产成本上升、消费需求萎缩等多重挤压,不得不进行产业转移。而中国是这些产业资本转移最有条件的承接国。因此,在外部经济最糟的时候,也许正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以低代价升级的最好时机。
      因此,当前正在蔓延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而言恰是一次30年一遇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应当作好准备,把握经济底部的有利时机实现赶超式发展。对很多企业而言,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抓住未来几年的战略机遇期迎头赶上、超越国外的优秀企业,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企业能够做得到,那么,10年后回头来看这次金融危机,对这些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锤炼和发展机会。

中国企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

      金融海啸来袭的时候,企业的应急策略是必须的,例如,加强现金回收、优化存货结构等。但是,研究表明,在过去的经济衰退中,与行动更积极、更主动的企业相比,那些采取单纯防御战略的企业日子并不好过。当经济步入可能会非常困难的低迷时期时,为了抓住自身的发展机遇,企业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危机中很多中国企业将经受考验,但总体来看还是乐观的。在当前的危机条件下,不应该仅从战术的角度来修修补补或者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消极应对,而应多一些战略的眼光,树立战略的思维,着眼于战略层面的需要来进行调整。任何企业,只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去规划和调整,才可能变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安度寒冬并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的分界线:企业战略的关键着力点 掌控经济周期

      正如日出与日落,经济也有周期循环。二战后经济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构成周期的基本运动形式。对身处周期性行业的企业而言,经历经济周期的全过程就如同乘坐经济过山车,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随之上下波动,而有些缺乏审慎的企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极度繁荣之后急剧衰退的到来,从而被重创或陷入濒临破产的极度困境,而且往往永无东山再起之日。
      然而,经济周期不只蕴涵危险,同时,其关键的扩张和衰退转折点也为那些有备无患和敏于观察的经营团队提供了非常好的战略实施时机。经济周期作为经营环境的必然背景,决定了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是平地上的比赛,崎岖的道路会极大地改变竞争的最终结果,那些能更好地适应道路上下起伏和蜿蜒曲折状况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出奇制胜、后来居上!就战略成功而言,知道何时行动,与知道该做什么同样重要。在周而复始的繁荣与衰退中掌控先机的时机策略包括:

  • 经济周期监控方法
      精明的经营团队通过成熟的数学预测模型来感知经济周期的变化,并采取精确的对冲操作策略来规避风险,例如,航运企业的航油期货对冲组合。但是,大多数企业实际上只需要进行必要的宏观经济展望,并结合一些行业先行性经济指标的合理逻辑推理就可以及时发现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迹象,例如,订单出货比、应收账款等指标。
  • 反周期资本支出
      在预期经济衰退即将到来时反周期削减资本支出是一项在最佳时机保持现金流量的谨慎的防御策略,而在预期经济即将复苏时反周期增加资本支出则是一项积极的进攻策略。反周期资本支出使企业在经济顶峰时能够保存宝贵的现金资源用于经济刚开始复苏时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制高点,从而在市场地位和战略成本上赢得巨大的优势。例如,企业战略可能要求并购重要的上下游企业或关键的竞争对手公司,然而,为了获得战略成本优势,这些并购的时机选择都严重依赖于经济周期处于那一个阶段,否则,并购的代价可能高昂到将来很难赢利。
  • 提防虚假需求信息,严格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对经济周期缺乏认识的企业,往往被周期顶峰的经济繁荣假象所迷惑而极度乐观,过量采购高价格的原材料并生产大量存货,对扩大信用额度也变得很随意,而且也不着急收回应收账款,最终导致重大损失。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下,大批中国企业就饱受存货跌价之苦。
  • 对冲经济周期风险的战略业务设计
      鉴于经济周期发生的不确定性,预测难免出错。为了减少损失,避免不可承受的冲击,企业的战略业务组合还应当包含经济周期风险对冲的设计,例如,业务单元多元化、地域多元化、业务外包等。对企业经营团队的真正考验,在于他们是否有能力在经济周期的关键点和转折点上为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好准备。转折时期往往见解分歧,洞悉重要的可能性,无论这些可能性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才能有备无患,规避行业调整冲击,并为自己在经济低谷的死亡地带找准阻击位置,利用最佳时机获取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企业家的责任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在过去30年间主要体现为市场换技术战略和苏南模式类型的开放上。但是,技术优势决定了企业在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和利益分配主导权,外资企业当然深知其中道理,不会轻易出让自己的核心技术。结果,市场换技术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我们以失去大量国内市场份额的代价,换来别人的淘汰技术,难以摆脱被压制在产业链低端的命运,不得不接受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
      由于大量的人口输出已不现实,中国的崛起必然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苏南模式类型开放的主要价值在于为中国富余的劳动力创造了面向海外市场的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但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作用有限,只能辛苦的为世界打工。例如,人均GDP居长三角地区首位、被称为世界第六大硅谷的苏州,人均收入水平却一直低于生产传统小商品的温州和台州,原因就是苏州的主导产业是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工业。
      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和苏南模式类型的开放,实践证明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无法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要实现赶超式的发展,中国企业必须放弃急功近利的速成思想,改变企业发展中的短视做法,以创新带动持续的效率提升,逐步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迁移,从而根本性地改变自己的处境。中国经济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正迅速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全球产业发展的跟随者推向领导者。中国经济转型需要一批技术创新力强、管理组织先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顶尖企业来领导和驱动整个行业的产业组织升级。中国企业家应当以“创造世界一流产品与服务”的标准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模式,用创新精神引领中国企业实现世纪跨越。

本文发表时间:2009年1月